喜剧 » 浪漫 » 动画 » 都市!

推动荆楚红色音乐的现代化转译

□ 曹彦莉

刚刚过去的推动这个中秋国庆假期,文旅融合活力迸发,荆楚多元体验撬动消费。红色欧美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当前,音乐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重要路径。湖北正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,转译整体提升支点的推动文化影响力。荆楚红色音乐是荆楚湖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,推动这一文化瑰宝进行现代化转译,红色服务于文旅产业发展,音乐具有重要的现代化现实意义。

红色音乐的转译本体特征与精神内核

革命歌谣的调式特征与地域标识。音乐形态上,推动荆楚红色音乐多采用民族五声调式,荆楚以徵调式为主,红色同时融合了宫、商、欧美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羽等调式特征;音乐结构上,荆楚红色音乐常采用“三音列”结构。如沙洋红歌专辑《喊沙洋》、鄂豫皖边区的《八月桂花遍地开》等都有很强的地域辨识度,成为荆楚红色音乐独特的“声纹标识”。

歌词创作的革命叙事与时代语境。音乐歌词以“革命实践”为叙事线索,紧扣时代主题。如《黄安谣》《挺进大别山》等作品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革命热情,既是革命历史的“文字档案”,更是时代精神的“有声注脚”。语言风格上采用了大量湖北方言和民间口语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。

集体记忆的精神共鸣与时代特征。红色音乐承载着湖北人民的集体记忆,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。从革命年代的动员号角,到建设时期的奋进旋律,再到新时代的传承载体,始终与国家发展、地方进步同频共振。如《洪湖水浪打浪》传唱至今,既保留“军民鱼水情”核心内涵,又在新时代被赋予“生态保护”“乡村振兴”的新解读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。

多维融合的现代表达与升级转换

数字技术赋能,强化VR/AR场景中沉浸式体验设计。如在洪湖瞿家湾开发“VR重现赤卫队歌谣”,游客可佩戴VR设备“穿越”到历史上洪湖渔民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;在武汉革命博物馆,通过AR 技术让展品“发声”,实现“看文物、听音乐、悟历史”的多维体验,让红色音乐从“听觉欣赏”升级为“全景感知”。

跨界艺术融合,实现红色音乐与高雅艺术融合创新。推动红色音乐与交响乐、歌剧、舞蹈等高雅艺术跨界融合,提升艺术感染力。湖北交响乐团曾将《再见了大别山》改编为交响乐,演出反响热烈;湖北省歌舞剧院创排的歌剧《八月桂花遍地开》,融入现代舞美与歌剧唱腔技巧,让红色音乐具备高雅艺术的审美质感。

年轻语态转换,推动说唱组合与电子音乐嫁接转化。以“红色音乐+流行元素”实现语态创新,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。麻城龟峰山“村K大舞台”将《十送红军》改编成电子舞曲,吸引大量年轻游客;武汉有文创公司开发“红色电子音乐专辑”,制作成适合年轻人跳舞健身的音乐,使传统歌曲焕发新活力。

文旅场景的叙事重构与实践承袭

开发红色遗址实景音乐剧。依托红色遗址的地理空间,打造实景音乐剧,增强游客代入感。实景剧《我和我的红安》,将音乐与实景演出相结合,营造沉浸式观演体验;在洪湖可以芦苇荡为背景、湖面为舞台,推出《洪湖赤卫队》实景音乐剧,让游客坐船感受水乡风光,沉浸红色故事。

设计公共场所声光景系统。可在城市公共空间植入红色音乐元素,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。武汉江滩设置“红色音乐灯光长廊”、武汉地铁2号线的“红色主题车厢”,将红色音乐与城市文化空间相结合,增强市民和游客的体验感和文化认同感。

构建元宇宙音乐剧纪念馆。搭建荆楚红色音乐元宇宙纪念馆,拓展虚拟文旅空间。打造“荆楚红色音乐元宇宙平台”,设置“虚拟红色音乐厅”,举办元宇宙红色音乐演唱会,吸引全球用户参与,实现荆楚红色音乐的跨空间传播。武汉XR元宇宙项目《穿越·汉阳兵工厂》,成为传承红色文化新载体。

价值链条的现代拓展与渗透延伸

打造IP开发体系,做好从音乐作品到文创衍生品的转化。以荆楚红色音乐经典IP为核心,构建“音乐+文创”产业链。如围绕《洪湖水浪打浪》IP,开发系列文创产品;针对《八月桂花遍地开》,设计桂花味香薰、音乐笔记本,实现“听觉 IP”向“视觉、嗅觉、触觉”多感官文创转化,延伸商业价值。

塑造研学产品链,做好红色音乐主题的体验式教育设计。依托荆楚红色音乐资源,打造“音乐+研学”产品,推动红色教育与文旅融合。湖北文旅企业推出的“洪湖红色音乐研学营”、黄冈市开发的“红色音乐研学路线”,将红色音乐与革命历史相结合,让参与者在音乐中感受革命精神。

立足数字化资产,做好区块链技术支撑下版权运营创新。将红色音乐数字化,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保护,创造高效透明的运营模式。文旅部门可对《洪湖水浪打浪》《歌唱大别山》等经典红色音乐版权进行区块链存证,防止侵权盗用;同时搭建红色音乐数字版权交易平台,促进荆楚红色音乐的创新发展。

多种媒体的协同传承与开拓创新

构建媒介矩阵,做好短视频平台与主流媒体的协同传播。2025年9月“聆听长江·第二届长江音乐周”的“优秀民族歌剧选段音乐会”上,《洪湖水浪打浪》作为开场曲,用歌声讲述英雄故事、传承红色基因、致敬革命精神,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以及短视频平台的传播,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的关注。

培育国际视野,做好多语种改编与跨文化音乐诠释。将红色音乐进行多语种改编与跨文化演绎,推动荆楚红色音乐的国际化传播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合作,邀请外国音乐家以本土乐器演绎荆楚红色音乐,让荆楚红色音乐成为传播中国红色文化的“国际语言”。

打造代际传承,做好青少年传承与创新的系统布局。构建青少年红色音乐传承体系,实现代际接力。2024年举办的“湖北省中小学生红色音乐合唱比赛”,吸引超百所学校参与;支持青少年音乐社团发展,用流行音乐改编红色歌谣;有计划培养红色音乐传承人,通过代际传承,确保红色音乐经久流传、创新发展。(作者单位:长江大学艺术学院)